江西:抚州市广昌县成功举办高新技术企业业务培训会
近日,发表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的一项新研究中,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团队利用5名死于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脑组织进行了“逆向工程”研究,从而发现一种糖分子可能在阿尔茨海默症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该分子有望作为早期诊断和治疗靶点。
清除引起疾病的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是大脑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的日常工作。早期研究发现,一种名为CD33的受体过表达会影响小胶质细胞的清理工作,个体更易患阿尔兹海默症。
为了找出哪种特定的糖蛋白与CD33受体的过表达有关,研究人员分析了5名死于阿尔茨海默症的患者和5名死于其他疾病患者的脑组织。在他们从脑组织收集的数千种糖蛋白中,只有一种与CD33有关。由于它是大脑中唯一一种与CD33相连的糖蛋白,研究人员随后利用这一特性“捕获”并将其分离,然后使用化学工具逐步将其解构,最终将糖蛋白的聚糖部分鉴定为唾液酸化硫酸角质素。
随后,研究人员通过质谱仪提取蛋白质成分的“指纹”来确定蛋白质身份,并通过将该蛋白的分子组成与已知蛋白质结构的数据库进行比较。最终,他们得出结论:糖蛋白的蛋白质部分是受体酪氨酸磷酸酶(RPTP)zeta。研究人员将这种复合糖蛋白结构命名为RPTP zeta S3L。
接下来,进一步的实验表明,死于阿尔茨海默症的5名患者脑组织中RPTP zeta S3L的含量是死于其他疾病死者的两倍多。这意味着,与健康大脑相比,这种糖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大脑中可能与更多的CD33受体相连,从而限制了大脑清除有害蛋白质的能力。
因此,识别这种独特的糖蛋白为寻找新的药物靶点和潜在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方法。该团队表示,将进一步研究RPTP zeta S3L的结构,以确定其连接的聚糖如何赋予糖蛋白与CD33相互作用的独特能力。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jbc.2022.101960
注:此研究结果摘自《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仅供参考。
-
我国科学家建立了世界最大的小鼠脑图谱数据库
2022-12-15 -
西藏自治区科技厅大力推行区外专家参与科技计划全过程管理咨询机制
2022-12-15 -
湖北2022年首场“联百校 转千果”科惠行动云推介启动
2022-12-15 -
河北:沧州市东光县开展“培育新动能,科技进园区” 活动
2022-12-15 -
科学家构建人脑神经递质受体的三维图谱
2022-12-15 -
浙江:推进城西科创大走廊成为全球创新策源地
2022-12-15 -
宁波市科技局“四大抓手”扎实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
2022-12-15 -
《经济日报》聚焦山东:全面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2022-12-15 -
江西:吉安市科技局举办2022年度吉安市科技下乡活动
2022-12-15 -
安徽省科技厅党组成立四大专班推进重点科技工作
2022-12-15